四、课程建设进度及措施保障 自教育部2005年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该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年度考核,培训,公共活动与会议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用学校提供的经费购置了大量的教学与科研资料,能够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了该课程的试题库,能够满足平时和期末的考试需求。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在现有教师中包括2名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职称结构较为合理;6名博士,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学历结构符合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所有教师都从事本学科的教学7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稳定的结构。 本课程拥有较为完备的教学课件,课件用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另外,所有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研讨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2013年1月,金梦兰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获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和精彩多媒体课件征集评选”二等奖;金梦兰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获2013年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白蔚老师的课件获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多媒体课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三等奖。 学校教务处的教务系统能够及时提供学生对该课程主讲教师各项指标的评价,学生对于该课程主讲教师的满意度在90%以上,充分说明主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丰硕,在CSSCI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屡次获得校级和市级教学或科研成果奖励,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立项。金梦兰老师2012年主持校教研课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2013年主持科研课题《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研获奖主要包括:金梦兰老师的论文《大学生 “三个自信”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获得辽宁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9;论文《分化与统一: 经验科学的新经验基础之可能性初探》,获校学报2013年度优秀论文,2013/6 (一)课程建设进度及主要成效 ▲形成了素质高与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自2006年本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以来,我们引进教师4名,其中3名为博士引进,另一名在职读到博士后,有力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目前,7名主讲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之间的比例是2:3:2,高职教师全部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学历结构:博士,硕士和学士之间的比例是6:1:0;年龄结构: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2人,40-50岁之间的中年教师有4人,50岁以上1人。近三年,所有主讲教师均参加过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省委党校主办的各级各类培训班。形成了一支师德好,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有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王秀华),1人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傅畅梅),1人被评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傅畅梅),有2人在辽宁省教学软件大赛中和精彩教案比赛获奖(金梦兰,白蔚)。 ▲基于整体性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设计中,改变了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加强了基本原理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开展三境界教学,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可信度,培养了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质。强化思维教学,抓住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生活,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能够把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中来。加强实践环节,开辟第二,第三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引进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新成果,使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这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引进课堂、联系特色理论、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等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同时探索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加大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组织的“我看十八大”征文活动,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并有5名同学获得个人奖项。 有选择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内容,处理好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讲授与自学的关系。我们的原则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代性的关系,及时把教改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从宏观上把握理论教学的重点倾向。 ▲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在我校开设以来,主讲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构建了素质教育条件下一整套教学过程新体系。针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在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内容而进行),教学形式(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路径),教学手段(探索和综合应用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立体讲授法,心理动力法,内外讨论法,指导探索法等教学方法都有所应用并取得实际的成效)和考试措施(主讲教师在研讨开卷与闭卷,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设置比例及其相应题型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考试环节的改革,通过考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要环节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形成了素质教育条件下的一整套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特点的新体系,新方案。主讲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包括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承担省厅级教育教学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多项,获得校级教学研究成果1项。 在本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了自主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在教学手段方面,积极探索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PPT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弊,争取使两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增强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的“三进”工作效果服务。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班级内设立公共电子信箱,公开老师的电话号码、QQ邮箱、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实时交流的网络平台,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进情景剧教学法改革,不断完善思政课情景剧DV形式 201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进一步推进情景剧教学法改革,不断完善思政课情景剧DV形式。积极参与首届辽宁省DV情景剧大赛,组织学生选好题材,做好编排,取得比较好的成果。 ▲推进两课综合实践成果化建设 一方面继续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实践用书》,另一方面,不断扩展实践教学的虚拟途径。 ▲权威教材与便利资料查阅的教学条件 本课程使用全国通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教材编写水平高,适用性强。针对该教材内容,组织制作了教学课件,该课件针对性强,能够涵盖教材中所有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受到学生的欢迎。为了加强考试环节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建立了该学科的资料库与试题库,基本能够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 在图书资料方面,建立了二级图书管理机制,学校的图书馆,学院的资料室藏有大量的相关专业的图书报刊资料,学校图书馆还能提供各种电子资源的下载,大大便利了教师的教学活动。 ▲追求令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优秀,学生满意度高。自从2004年学校实行"评教"制度以来,同行,校内督导组评价以及学生评价均达到优秀。本课程每个学期在全校基础课以及精品课的学生评价排名中都名列前茅。 ▲学校的全方位政策支持 党委和行政部门非常重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管理,设有校党委副书记专人专管,并每年拨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建设经费,大大推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实践》课的课程建设。 (二)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教学获奖 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组织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金梦兰老师获得三等奖。 2016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组织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齐艳霞老师获得一等奖 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组织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姜爱华老师入围决赛,为一等奖或二等奖比赛作准备。 ▲教材建设 (1)傅畅梅,王秀华,白蔚,姜爱华,齐艳霞,金梦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参与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指导用书》,2015年9月已由东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傅畅梅参与编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综合实践指导用书》,2015年3月已正式出版。 ▲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1)傅畅梅主持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STS视域下“创新型”辽宁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004007,支持额度:3万元,合同编号:GY2015-D-006 (2)傅畅梅主持2015年省社科基金委托项目(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契合研究,项目编号:L15WSZ001,支持额度:3万元 (3)傅畅梅主持2014年校教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虚拟途径的探索与创新,项目编码:02140159,支持额度:0.15万元 (4)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情景剧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统筹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6)金梦兰老师,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化与影响研究; (7)金梦兰老师,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统文化因素解析; (8)金梦兰老师,校博士启动基金项目:新经验维度:科学世界与人文世界的统一; (9)金梦兰老师,校思政课题立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研究。 ▲教研和科研获奖: (1)金梦兰,第四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 (2)金梦兰,2015 年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微课优秀奖 (3)傅畅梅,魏晓玲.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获辽宁省哲学学会2014-2015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5年7月,证书编号:lnzxxh-(2014-2015)-03-004 (4)白蔚,论高校妇委会的作用与功能,在沈阳市教科文卫工会2015年优秀调研成果和论文评选活动中,获校级优秀奖,2015年10月 ▲出版的学术专著 金梦兰,著作《媒体的社会责任》,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傅畅梅作为第二作者,出版著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融合研究》,由东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发表的学术论文 (1)姜爱华. 习近平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构想及启示,探索(CSSCI刊),2017年第3期 (2)白蔚,《两性博弈:两部电影文本的比较解读》,《电影文学》2015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 (3)傅畅梅,魏晓玲.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4)傅畅梅,杨雪.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的平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5期 (5)傅畅梅,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观教育探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6)陈凡,傅畅梅,工程方法与技术方法的比较,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6期,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 (7)傅畅梅,杨雪.MOOC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析,科教导刊,2016年十月上旬刊; (7)傅畅梅,王明明.“概论”课课堂教学与MOOC在线教学的有效融合,《思政课落实创新计划背景下的“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8)金梦兰,利用MOOC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分层教学”问题教学探索《唐山师范学院》2016.12; (9)金梦兰,“概论” 课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开展分层教学问题研究 《思政课落实创新计划背景下的“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东北大学出版社 2016.12; (10)金梦兰,关于东北抗战史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的评析《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参加的学术、教学和其他活动 傅畅梅,金梦兰:2015年5月5日——5月22日,在辽宁省委党校参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 ▲举办辽海讲坛和人文社科讲座数次 (1)傅畅梅老师的辽海讲坛:寻梦、筑梦和圆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之中国梦解读,2015年9月9日 (2)白蔚老师的人文讲座:两性博弈的天空——从《撒娇女人最好命》谈起,2015年3月18日 (3)金梦兰老师的人文讲座:神性与人性——古希腊神话的哲学思考,2015年4月15日 (4)白蔚老师的人文讲座:“诗人、学者和圣哲的乐器——古琴文化随谈”,2016年 (5)傅畅梅老师的辽海讲坛:创新辽宁建设研究,2016年10月 ▲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培训和相关学术活动 (1)傅畅梅老师和金梦兰老师参加2016年12月在辽宁大学召开的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教学研讨会; (2)傅畅梅2016年5月参加在东北大学召开的全国“劳动·资本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学术研讨会; (3)2016年7月参加在贵州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会议;(4)2016年11月参加在湖南师范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全国赛博伦理学研讨会。 (4)姜爱华老师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去英国牛津大学访学一年。 (5)傅畅梅,金梦兰老师参加2017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培训会 (三)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内容之间的讲授比例问题。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的协调。 ▲随着时代和课程建设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CAI课件,图书资料以及网站等方面的建设。 ▲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使之成为在学生 群体中有影响,受欢迎,宣传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方针的坚强堡垒。 (四)整改和建设目标、内容、拟采取的政策措施 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一样,面临比如大环境中的负面影响,上课学时不断减少,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强,思想理论课教师地位令人忧虑等困难。鉴于此,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开好这门新课,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努力做好工作,但是最后产生的结果却依然不够理想,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值。如果做一个具体分析,从学生听课的情况来看,文科与理科相比,文科要好些。但是就文科来说,真正认真听讲的也就是30-40%;文科中的政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一般文科专业的学生相比,又要好些,但是真正认真听讲的也就是50-60%。就理科来说,听课的情况也有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老师而异,有些课堂老师水平较高,并且严格管理,认真听课率会高些,但是也超不过文科所达到的30-40%的水平。如果从全校所有班级总的情况来看,大体上是个“三三制”,即认真听课者占30%左右;半听半不听即老师讲到有兴趣处就听、无兴趣处就不听者占30%左右;根本不听者即在课堂上埋头干自己的私活、打磕睡着占30%左右。至于少数课堂,可能认真听课率更低一些。总之,“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从这种情况来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真正达到“大学生最喜爱的课程”的要求,确实任重道远。 出现上述状况,除了教师在主观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之外,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不能忽视,更不能回避。如在导向上,对大学生来说,我们的理论导向和实际导向存在一定的距离。在理论上,我们要求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上的考察是重专业而轻思想政治,存在着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又如,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重视不够,分析不够,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也不够。社会环境既有正面、负面因素的作用,也确实有一些实际问题迫使学生不得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需要下大气力。再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一般号召较多,狠抓落实不够,等等。 (五)课程建设的措施保障 ▲下大力气整合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支队伍,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要建立一个长期而有效的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考核指标,使之真正落到实处。前一个时期,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学生中设立了多个社团,都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关,希望学校能够把这些好的举措,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挂起钩来,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所在任课的学院的学工部门合作,以前有些课堂曾经做过,而且很有效,希望学校今后在这方面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并形成制度。 ▲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政策、措施真正到位,落到实处 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使之既符合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又能够激励教师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 ▲学校、教务处的制度与组织支持 根据国家和省里相关精神,成立机构,专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组织配合。教务处在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给予有利支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下的有序工作 在学院各门课程建设过程中,统筹兼顾,保证本门课程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