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马院教师人文素养,提高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营造良好阅读氛围,2020年11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于323会议室举办了“学习型马院打造工程”第二期第三场“书香马院 共读有我”活动。本场读书会的共读书目是由马俊峰、马乔恩所著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研究》,导读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姜爱华副教授,助读人是张澜教授与白蔚副教授。
姜爱华老师以哲学视角分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研究》的整体框架,从总体介绍、主要观点及读后感想三方面较为详实地阐释了本书内容。同时,指出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的创新点——即历史性研究的四个维度: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沿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发展的历时线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在分享个人感悟时,姜老师认为此书的重要价值体现在,通过阅读可以清晰地梳理国际环境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比较详细的经验材料,也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形成比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张澜老师从自身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本次共享书目进行全面概括和分析。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持续增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白蔚老师从伦理学层面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历史正当性,体现在对马克思虚幻共同体的内在超越和与真正共同体的内在融通的历史定位,共商共建共享的共同发展的基本准则,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世界向往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向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使命自觉和担当。
本次“书香马院 智慧共读”活动同样设置了趣味答题环节,由趣味答题负责人围绕共享书目拟定题目,并将试卷发送至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工作群。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作答,通过答题深化了对共享书目内容、逻辑、创新点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推进“学习型马院打造工程”建设,不断营造马院书香气息。第二期第四场“书香马院 共读有我”活动将于下周三继续进行。
撰稿/摄影:王琳琳